Boyhood 《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》(2014)

網上圖片
網上圖片

要看這套戲,心理先要調整一下,因為它既不是一套「戲」,不是一套有戲情又或是起承轉合的電影,又不是紀錄片。但我認為它很大機會成為今年奧斯卡的最佳電影,因為導演(甚至投資者)願意冒險去拍大家未見過的電影,畢竟創意才是電影的支柱。

嚴格來說,Boyhood應該譯做「美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」,其中許多片段都是非常在地的 — 對布殊不滿、奧巴馬的選戰、次按風暴、離婚、搬屋、轉校、孩子大了會找兼職、十八歲後就離家。話雖如此,在香港長大的兒子仍有許多共鳴,因為成長的經歷其實是共通的。

拍了十二年,每年只拍五天戲,所有演員都在大家的眼前成長或是老去,實在是任何化妝或特技都做不來的,同時影片質素也漸漸提升。看著男主角Mason 由可愛小男生變成鬍鬚佬,不免有點唏噓。不過回頭一看,我家中也有這麼兩隻傢伙,旁人看得驚心動魄,當事人卻處之泰然,大概成長就是這樣麼一回事了。
繼續閱讀